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聖心備焉。故不積蹞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
一.作者簡介
荀子(公元前313?—238),名況,戰國時趙國(在今河北省南部)人。他曾遊學齊國,做過三次祭酒(年高德劭的教育界領袖),後來又在楚國做蘭陵令,並在蘭陵終老。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。他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,他認為人性是惡的,需要經過後天不斷學習才能由惡變善,因此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。
荀子的散文擅長於論辯,剖析事理非常透切嚴謹,有很強的邏輯性;語言亦豐富多彩,善用比喻,多用排偶句。
二.注釋
三 賞析重點
本節文字主要說明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:學習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,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,而且必須循序漸進,持恆專一。
作者先以「積土」、「積水」、「積德」的一組排比句,正面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,只要不斷學習,就會具備聖人的思想品德。接?從反面指出「不積」就無法「至千里」、「成江海」,正反對比,更明確地說明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。最後列舉「騏驥」、「駑馬」、「朽木」、「金石」等事物,反復解釋成敗的關鍵不在於條件的好壞,而在於是否有堅持不懈,用心專一的態度。